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对王继才同志的家人,有关方面要关心慰问。对像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爱护。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七月二十七日,曾受到习主席亲切会见的海防前哨老民兵王继才不幸病逝在他坚守三十二年的开山岛上——
追忆老民兵王继才
7月29日上午,记者突然获悉一个噩耗:在黄海前哨坚守32年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于7月27日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什么?你说什么……”记者在电话中听到这个噩耗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再追问报信的灌云县人武部政委刘军。
因为7月26日王继才刚在开山岛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时,他领着记者走了一趟岛上的巡逻路,介绍了各个执勤点位的基本情况,还讲述了他的守岛故事。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王继才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践行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
“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7月26日上午9时,记者从灌云县燕尾港乘渔船前往开山岛。经过近50分钟的航行,茫茫黄海,开山岛似一叶孤舟进入视野。远远地,看见王继才在码头上向我们招手。同行的灌云县人武部副部长陈明孚告诉记者:“过去岛上没有专用码头,船要绕半天才能平稳靠岸,现在有了码头就方便多了。”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距离燕尾港12海里,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民兵哨所。当时岛上无电无淡水无居民,除了几排空荡荡的营房便只剩下肆虐的海风。灌云县人武部曾先后派出10多位民兵守岛,但因条件艰苦都不愿意长期值守。1986年7月,人武部找到王继才说起此事,他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上了岛。
在王继才上岛后的第48天,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他守岛消息的妻子王仕花来到岛上,看着胡子拉碴的丈夫,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家去吧!”王继才对妻子说:“你回吧,我决定留下!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几天后,王仕花也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上岛与丈夫一起守岛,这一守就是32年。
登上开山岛后,王继才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开山岛的情况:“你看,这是苦楝树,这是桃树……能种活可真是不容易啊!”
当初为了种活这些树,王继才夫妇费了不少功夫。上岛之初,他们从陆地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第一年,栽下100多棵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棵槐树,也无一存活;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撒下去,终于长出一棵小苗,夫妇俩喜出望外。如今,30多棵苦楝树、松树在岛上顽强生长,几棵桃树今年还喜结硕果。
“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这些年来,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都很重视我们这个小岛的建设。”王继才介绍说,他上岛之初,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几乎就是全部家当。“这几年,不仅营房修缮一新,而且设施设备齐全;岛上也逐渐热闹起来,有2条狗、4只鸡,还飞来两只野鸽子安家,给我们老两口做伴。”
2008年,江苏省军区送来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夫妻俩在岛上第一次看上了电视。那晚,王仕花在海防日志里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无奈发电机经不住大风,没用半年就坏了。2012年,县里又给小岛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白天用不完的电可以储存到蓄电池。不过,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一旦刮风下雨就没辙了。
如何才能完全解决岛上的用电难题?连云港市供电公司实地考察后,制订了风光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岛上风力资源丰富,将太阳能和风力资源互补,再配备大容量储能设备,就“风雨无阻”了。2015年5月,江苏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的“绿色上岛”项目在开山岛正式运行。
走进夫妻俩的宿舍,记者看到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还建有卫生间和浴室,用上了热水器。不过,由于海岛的空气过于潮湿,电器的使用年限都不长。
记者翻看王继才放在床头的海防日志发现,升国旗、巡岛、护航标,这是夫妻俩32年来每天都要做的事。王继才说,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会在小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王继才当升旗手,王仕花庄重敬礼。王继才对记者说:“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岛上风大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守岛32年,夫妻俩自己掏钱买了300多面国旗。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了解他们的事迹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还向他们赠送了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收藏至今。
“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时,王继才就坐在习主席身边。
与记者聊起那难忘的一天,王继才激动地说:“习主席非常平易近人,问了我子女的情况、开山岛的情况,告诉我有困难就向组织反映。他还拍着我的肩膀说守岛辛苦了,祝我们全家新年快乐!”
王继才当场向习主席表示:“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这是一个老民兵对习主席的承诺,也是他这一生的写照。32年来,他在台风的猛烈来袭中坚守,在孤独寂寞的黑夜中坚守,上报了许多重要的海防信息,出色完成了战备值勤任务。
王继才向记者说起了他与偷渡者斗智斗勇的故事。一次,一个“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从这里偷渡!”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王继才没有被威胁吓倒,他随即向县人武部和边防部门报告这一情况。最终在他的协助下,这名“蛇头”及其同伙被警方抓获。32年来,王继才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先后发现并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6起走私、偷渡案件。
在渔民眼里,王继才夫妻俩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晚上出海时,他俩会亮起航标灯;遇到大雾大雪天能见度低,他俩就在岛上设法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俩就拿自己的备用粮食、药品赠送。一次,一条渔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员落入海中,王继才在观察室发现后,不顾风急浪高,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员一一救上岛。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请问你打算守到什么时候?”王继才一字一句地回答:“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当年,他妻子王仕花在岛上生儿子时,因台风下不了岛,王继才自己操起剪刀,剪断儿子的脐带,并给儿子取名“志国”,寓意民兵战士的后代要心怀祖国。令王继才夫妇俩欣慰的是,儿子如今成为了一名现役军官,接过了保家卫国的钢枪。
2018年7月30日8时30分,王继才遗体告别仪式在灌云县殡仪馆举行。哀乐声中,近千名干部群众赶来向王继才作最后的告别。
32年时间,王继才用行动践行了“开山岛是我国的领土,我一定要把它守好”的铿锵誓言,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老民兵王继才,一路走好!
两个人的小岛 两个人的升旗仪式
开山岛每天清晨举行升旗仪式,这是岛上最庄严的时刻。图为王继才生前与妻子一起升国旗的情景。
7月29日上午,记者突然获悉一个噩耗:在黄海前哨坚守32年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于7月27日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什么?你说什么……”记者在电话中听到这个噩耗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再追问报信的灌云县人武部政委刘军。
因为,7月26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领着记者走了一趟岛上的巡逻路,给记者介绍了各个执勤点位的基本情况,随后又在他的小屋里给记者讲述他的守岛故事。他的音容笑貌还在记者脑海回荡,他在码头目送记者的场景还在眼前浮现,怎么突然“走”了呢?!
但是,今年59岁的老民兵王继才确实离开了人世,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践行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
记者以泪为墨撰写此文,谨向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称号的老民兵王继才致敬!
“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7月26日上午9时,记者从灌云县燕尾港乘渔船前往开山岛。时值三伏,天气炎热难耐,海上倒是风平浪静。
经过近50分钟的航行,茫茫黄海,开山岛似一叶孤舟进入视野。远远地,看见王继才在码头上向我们招手,他身旁两条小狗跳着叫着迎接客人。同行的灌云县人武部副部长陈明孚告诉记者:“过去岛上没有专用码头,船要绕半天才能靠岸,现在有了码头就方便多了。”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距离燕尾港12海里,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1939年,日军攻占连云港就是以此为跳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民兵哨所。当时岛上无电无淡水无居民,除了几排空荡荡的营房便只剩下肆虐的海风。灌云县人武部曾先后派出10多个民兵守岛,但最长的只待了13天。1986年7月,人武部政委找到王继才,他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上了岛。
在王继才上岛后的第48天,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他守岛消息的妻子王仕花来到岛上,看着胡子拉碴的丈夫,她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家去吧!”王继才对妻子说:“你回吧,我决定留下!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没想到,几天后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上岛与丈夫一起守岛,这一守就是32年。
记者上开山岛前,为这次采访做了许多功课,因而虽说是初次见面,但记者熟悉这位可敬的老民兵。从登上开山岛的那一刻起,王继才一直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开山岛的情况,包括一草一木:“你看,这是苦楝树,这是爬山虎,这是桃树,这是洋芋头……它们能活下来可是不容易啊!”
几天前,台风过境,给小岛留下一片狼藉:王继才夫妇辛苦几年几十年养大的一些树被刮断。
为了岛上仅有的这些小树小草,王继才夫妇可是费了一番工夫。上岛之初,他们从陆地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栽花。第一年,栽下100多颗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颗槐树,也是无一存活;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撒下去,终于长出一棵小苗,夫妇俩喜出望外。如今,30多颗苦楝树、松树在岛上顽强生长,几颗桃树今年还喜获丰收。
“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这些年来,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都很重视我们这个小岛的建设。”王继才介绍说,他上岛之初,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就是全部家当。“这几年,不仅营房修缮一新,而且设施设备齐全;岛上也逐渐热闹起来,有2条狗、4只鸡,还飞来两只野鸽子安家,给我们老两口做伴。”
2008年,江苏省军区送来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夫妻俩第一次看上了电视。那晚,王仕花在海防日志里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无奈发电机经不住大风,没用半年就坏了。2012年,县里又给小岛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白天用不完的电可以储存到蓄电池。不过,太阳能发电总是受天气制约,一旦刮风下雨就没辙了。
如何才能完全解决岛上的用电难题?连云港市供电公司实地考察后制定了风光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岛上风力资源丰富,将太阳能和风力资源互补,再配备大容量储能设备,就“风雨无阻”了。2015年5月,江苏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的“绿色上岛”项目在开山岛正式运行。
走进夫妻俩的宿舍,记者看到电视、风扇等家电一应俱全,还建有卫生间和浴室,用上了热水器。不过,由于海岛的空气过于潮湿,电器的使用年限都不长。
记者翻看王继才放在床头的海防日志发现,升国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这是夫妻俩32年来每天都要重复做的事情,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天刚蒙蒙亮,他俩就在小操场上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王继才当升旗手,王仕花庄重敬礼。王继才对记者说:“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岛上风大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守岛32年,夫妻俩自己掏钱买了300多面国旗。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了解他们的事迹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还向他们捐赠了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收藏至今。
“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时,王继才就紧挨着坐在习主席身边。
与记者聊起那难忘的一天,王继才激动不已。他说:“习主席非常平易近人,问了我子女的情况、开山岛的情况,告诉我有困难就向组织反映。他还拍着我肩膀说守岛辛苦了,祝我们全家新年快乐!”
王继才当场向习主席承诺:“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这是一个老民兵对习主席的承诺,也是他这一生的写照。32年来,他在台风的巨大冲击力中坚守,他在孤独寂寞的黑夜中坚守,他在夏日高温高湿、冬季寒风刺骨的小岛上坚守,上报了许多重要的海防信息,出色完成了战备值勤任务。然而,王继才引以为豪的是他与偷渡者斗智斗勇的几个故事。
1996年6月,一个“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从这里偷渡!”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王继才没有被威胁吓倒,他随即向县人武部和边防部门报告这一情况。最终在他的协助下,这名“蛇头”及其同伙被警方抓获。32年来,王继才在与违法犯罪斗争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和妻子一起先后发现并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6起走私、偷渡案件。
提起王继才夫妻俩,违法犯罪分子心中惧怕,但在渔民眼里,他俩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晚上出海时,他俩会亮起航标灯;遇到大雾大雪天,能见度低,他俩就在岛上敲响盘子,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俩就拿自己的备用粮食、药品赠送。一次,一条山东籍渔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员落入海中,王继才在观察室发现后,不顾风高浪急,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员一一救上岛。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请问你打算守到什么时候?”王继才一字一句地回答:“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当年,他妻子王仕花在岛上生儿子时,因台风下不了岛,王继才自己操起剪刀,剪断儿子的脐带,并给儿子取名“志国”,寓意民兵战士的后代要心怀祖国。令王继才夫妇俩欣慰的是,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名现役军官,接过了保家卫国的钢枪。
2018年7月30日8时30分,王继才遗体告别仪式在灌云县殡仪馆举行。哀乐低回、哀思无限。近千名干部群众赶来,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安卧在鲜花翠柏中的王继才同志作最后的告别。哲人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王继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开山岛是我国的领土,我一定要把它守好”的承诺,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老民兵王继才,一路走好!
7月29日上午,记者突然获悉一个噩耗:在黄海前哨坚守32年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于7月27日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什么?你说什么……”记者在电话中听到这个噩耗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再追问报信的灌云县人武部政委刘军。
因为,7月26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领着记者走了一趟岛上的巡逻路,给记者介绍了各个执勤点位的基本情况,随后又在他的小屋里给记者讲述他的守岛故事。他的音容笑貌还在记者脑海回荡,他在码头目送记者的场景还在眼前浮现,怎么突然“走”了呢?!
但是,今年59岁的老民兵王继才确实离开了人世,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践行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
记者以泪为墨撰写此文,谨向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称号的老民兵王继才致敬!
“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7月26日上午9时,记者从灌云县燕尾港乘渔船前往开山岛。时值三伏,天气炎热难耐,海上倒是风平浪静。
经过近50分钟的航行,茫茫黄海,开山岛似一叶孤舟进入视野。远远地,看见王继才在码头上向我们招手,他身旁两条小狗跳着叫着迎接客人。同行的灌云县人武部副部长陈明孚告诉记者:“过去岛上没有专用码头,船要绕半天才能靠岸,现在有了码头就方便多了。”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距离燕尾港12海里,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1939年,日军攻占连云港就是以此为跳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民兵哨所。当时岛上无电无淡水无居民,除了几排空荡荡的营房便只剩下肆虐的海风。灌云县人武部曾先后派出10多个民兵守岛,但最长的只待了13天。1986年7月,人武部政委找到王继才,他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上了岛。
在王继才上岛后的第48天,全村最后一个知道他守岛消息的妻子王仕花来到岛上,看着胡子拉碴的丈夫,她眼泪夺眶而出:“别人不守,咱也不守,回家去吧!”王继才对妻子说:“你回吧,我决定留下!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没想到,几天后王仕花辞掉了小学教师工作,把两岁的女儿托付给老人,上岛与丈夫一起守岛,这一守就是32年。
记者上开山岛前,为这次采访做了许多功课,因而虽说是初次见面,但记者熟悉这位可敬的老民兵。从登上开山岛的那一刻起,王继才一直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开山岛的情况,包括一草一木:“你看,这是苦楝树,这是爬山虎,这是桃树,这是洋芋头……它们能活下来可是不容易啊!”
几天前,台风过境,给小岛留下一片狼藉:王继才夫妇辛苦几年几十年养大的一些树被刮断。
为了岛上仅有的这些小树小草,王继才夫妇可是费了一番工夫。上岛之初,他们从陆地上一点点运来泥土,在石头缝里种树栽花。第一年,栽下100多颗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颗槐树,也是无一存活;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树种子撒下去,终于长出一棵小苗,夫妇俩喜出望外。如今,30多颗苦楝树、松树在岛上顽强生长,几颗桃树今年还喜获丰收。
“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这些年来,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都很重视我们这个小岛的建设。”王继才介绍说,他上岛之初,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就是全部家当。“这几年,不仅营房修缮一新,而且设施设备齐全;岛上也逐渐热闹起来,有2条狗、4只鸡,还飞来两只野鸽子安家,给我们老两口做伴。”
2008年,江苏省军区送来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夫妻俩第一次看上了电视。那晚,王仕花在海防日志里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无奈发电机经不住大风,没用半年就坏了。2012年,县里又给小岛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白天用不完的电可以储存到蓄电池。不过,太阳能发电总是受天气制约,一旦刮风下雨就没辙了。
如何才能完全解决岛上的用电难题?连云港市供电公司实地考察后制定了风光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岛上风力资源丰富,将太阳能和风力资源互补,再配备大容量储能设备,就“风雨无阻”了。2015年5月,江苏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发电的“绿色上岛”项目在开山岛正式运行。
走进夫妻俩的宿舍,记者看到电视、风扇等家电一应俱全,还建有卫生间和浴室,用上了热水器。不过,由于海岛的空气过于潮湿,电器的使用年限都不长。
记者翻看王继才放在床头的海防日志发现,升国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这是夫妻俩32年来每天都要重复做的事情,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天刚蒙蒙亮,他俩就在小操场上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王继才当升旗手,王仕花庄重敬礼。王继才对记者说:“开山岛虽小,但必须每天升起国旗。”
岛上风大湿度大,太阳照射强烈,国旗很容易褪色破损,守岛32年,夫妻俩自己掏钱买了300多面国旗。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了解他们的事迹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全钢移动升旗台和不锈钢旗杆,还向他们捐赠了一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收藏至今。
“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时,王继才就紧挨着坐在习主席身边。
与记者聊起那难忘的一天,王继才激动不已。他说:“习主席非常平易近人,问了我子女的情况、开山岛的情况,告诉我有困难就向组织反映。他还拍着我肩膀说守岛辛苦了,祝我们全家新年快乐!”
王继才当场向习主席承诺:“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这是一个老民兵对习主席的承诺,也是他这一生的写照。32年来,他在台风的巨大冲击力中坚守,他在孤独寂寞的黑夜中坚守,他在夏日高温高湿、冬季寒风刺骨的小岛上坚守,上报了许多重要的海防信息,出色完成了战备值勤任务。然而,王继才引以为豪的是他与偷渡者斗智斗勇的几个故事。
1996年6月,一个“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从这里偷渡!”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王继才没有被威胁吓倒,他随即向县人武部和边防部门报告这一情况。最终在他的协助下,这名“蛇头”及其同伙被警方抓获。32年来,王继才在与违法犯罪斗争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和妻子一起先后发现并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6起走私、偷渡案件。
提起王继才夫妻俩,违法犯罪分子心中惧怕,但在渔民眼里,他俩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晚上出海时,他俩会亮起航标灯;遇到大雾大雪天,能见度低,他俩就在岛上敲响盘子,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俩就拿自己的备用粮食、药品赠送。一次,一条山东籍渔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员落入海中,王继才在观察室发现后,不顾风高浪急,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员一一救上岛。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请问你打算守到什么时候?”王继才一字一句地回答:“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
当年,他妻子王仕花在岛上生儿子时,因台风下不了岛,王继才自己操起剪刀,剪断儿子的脐带,并给儿子取名“志国”,寓意民兵战士的后代要心怀祖国。令王继才夫妇俩欣慰的是,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名现役军官,接过了保家卫国的钢枪。
2018年7月30日8时30分,王继才遗体告别仪式在灌云县殡仪馆举行。哀乐低回、哀思无限。近千名干部群众赶来,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安卧在鲜花翠柏中的王继才同志作最后的告别。哲人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王继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开山岛是我国的领土,我一定要把它守好”的承诺,他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老民兵王继才,一路走好!
王继才和妻子在烛光下填写巡逻日记。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声音犹在,而人已逝。7月27日晚上,全国“时代楷模”、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驻守期间,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59岁。
1986年7月,还是个小伙子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那座孤岛,整整32年,他默默守护着黄海前哨,不曾退缩一步。
2015年2月11日上午,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其中就有荣获“情系国防好家庭”“爱国拥军先进个人”称号的王继才。“总书记详细询问开山岛的情况,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辛苦了,辛苦你们了!’”王继才说,“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要守好开山岛,要守到守不动为止。”
时间仅仅过去三年多,他壮年早逝,令无数人悲痛不已。
7月30日上午8点30分,灌云县殡仪馆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一副挽联,蕴含着道不尽的哀思。全省各地近千名干部、群众赶来,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整齐列队,向躺在鲜花翠柏中的王继才作最后告别,中共中央宣传部、江苏省军区、江苏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和单位向王继才敬献花圏。
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人们眼噙热泪,追忆王继才的生平点滴。“我们认识了十几年,我叫他王老大,他叫我老弟。”灌云县燕尾港镇副镇长、武装部长姜驹哑着嗓子,掩面拭去泪水。“就在他去世前两天,王老大还给我打了电话,说有空来找我聊天,我当时就劝他,你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身体总归不如以往,嫂子腿脚也不好,该下岛享享福了。”王继才的回答却一如既往:“守了几十年的岛,有感情了,我哪能放得下,即使退休了,我也要一直守下去。”
去世前不久,王继才还在忙着张罗砂石,准备修补岛上的围墙、小路。如今,这座小岛永远失去它最忠实的守护者。
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痛哭不止,数度昏厥,在家人的搀扶下,才勉强站立。因为心疼丈夫独守孤岛,王仕花在丈夫上岛后没多久,便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 陪同丈夫一起守岛,“开山岛夫妻哨”成为当地美谈。王继才曾说:“是妻子的陪伴,冲淡了海水的苦涩腥咸。”
“那座小岛,距离对岸十几里,坐汽艇去都要几十分钟,条件又那么艰苦,继才为了国家,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他走了,我们全家都感到特别心疼。”王继才的舅舅魏加奎忍不住落泪。
灌河港区职工代表王永银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王继才夫妇守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哭红了双眼的他说:“王继才的事迹在我们这儿可以说家喻户晓,一直以来,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得知他突然去世,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追悼会,希望王继才一路走好。”
“王继才同志,灌云人民永远为你骄傲,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灌云县县长朱兴波惋惜不已,“王继才同志舍小家,为大家,让守岛报国的信仰始终在心中闪光,用32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担当好卫国守疆的使命。我们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情系国防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他勇于担当、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精神。”
王继才,当得起这些赞誉。32年来,每天清晨,太阳刚一跃出海面,王继才和王仕花就会扛着国旗走上山顶,一人展开国旗,一人肃立敬礼,这是他们在岛上最重要的仪式。王继才说:“开山岛虽小,却是国家领土,必须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我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开山岛是真的小,只有0.013平方公里,约摸两个足球场大小,只要20分钟,就能把整座岛走个遍。王继才刚上岛时,满山野草,只有几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老旧营房,没水没电。等到晚上,一片漆黑,王继才窝在营房里,用铁锨顶住门,听一晚风声呼啸。
“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当地人笑称王继才是去“坐水牢”。夫妻俩就这样每天升旗,巡逻,瞭望,看管航标、测风仪……雨天,也毫不松懈,岛上风大路滑,夫妻俩就用绳子把自己系在一起,若是一人掉下海,另一个人还能及时把对方救起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四处张望,只有茫茫海水,偶尔经过一条渔船,就能让他俩惊喜不已,两条狗,几只鸡,是岛上唯一的陪伴。
王继才和王仕花从陆地一包包地把泥土背上岛,种树种菜,大把的种子撒下去,最后只存活三棵无花果、一棵苦楝和几棵松树。
最初,岛上的饮食补给全靠船只运送。1992年冬天,台风连刮了17天,船无法上岛,眼看着断粮了。夫妻俩只得去海边摸来牡蛎、海螺,没有火,就吃生的。王仕花先把螺肉嚼烂,稀释掉腥臭味,再往孩子嘴里填。当渔民们终于送来补给时,一家人已经饿得说不出话。屋前的无花果树下,就这样铺下厚厚的一层牡蛎、海螺壳。
开山岛因其位置独特,一度成为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1999年3月,孙某找到王继才:“王叔,你下岛吧,小岛让我来经营,赚钱和你对半分。但不能向上级部队领导汇报这件事。”
“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王继才迅速报告上级。这些年,夫妻俩先后报告过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的线索,其中6次成功破案。
记者曾多次上岛采访,也曾跟随王继才、王仕花前往全国多地宣讲。每次见面,王继才总是热情有力地握手,一张面庞,被海风烈日打造得粗糙黢黑,展露着憨厚的笑容。这么苦,为什么要守下去?王继才的回答很简单:“你不守,他不守,这岛,谁守?”这些年,随着媒体的关注,岛上的条件改善了很多,荣誉也纷至沓来,但王继才始终那么踏实质朴,只是越发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岛上,王继才夫妻俩居住的小屋里,看不到任何证书和奖状的影子,“我们只是普通的守岛人,做了一点平凡事,党和政府却给了我们这么多荣誉。我得做好分内事,不能给荣誉抹黑。”王继才这样说。
一生守好一座岛,王继才去世的消息,随着网络飞遍各地。“国家不会忘记你!”“时代楷模,英雄一生!”“一路走好!”人们对王继才的悼念不曾停止。王继才走了,但万里海疆仍传颂着这位平凡守岛人的故事。